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功德纪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帝之仙化与陵墓

于右任

    
  一、修 仙
  《庄子》,“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吾语汝。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余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余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事,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春秋合诚图》:“黄帝请问太一长生之道。太一曰:‘斋戒五丁,道乃可成。’”
  《符子》:“黄帝将适昆虞之丘,中路逢容成子乘翠华之盖,建日月之旗,骖紫虬,御双鸟。黄帝方明游路,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
  《泰壹杂子》:“黄帝谒峨嵋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既已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郎抗乎?古之圣人,盍三辰,立晷景,封域以判邦,山川以分阴阳,寒暑以守岁,道执以卫众,交质以聚民,借械以防奸,军服以章等,皆法乎天,而鞠乎有形者也。天地有启闭,日星有薄失,治乱有运会,阴阳有期数,贤愚之蔽,寿夭之质,贵贱之事,吉凶之故,一成而不变,类气浮于上,而精气萃于下,性发乎天命,成于人,使圣人以为之纪。是以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从俗以毓质,崇质以恢仁;勤行以典礼,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子以蕞尔之身,而百未之所为备,故天和莫至,悔吝屡庚生杀。失寒暑之宜,动静戾刚柔之节,而贪欺终无所用,无乃已浮乎?’黄帝乃终身弗违,而天下治。”
  《拾遗记》:“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剀,旦游洹流,夕归阴浦,行万里而一息,洹流如沙尘,是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龙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覆其波上,一茎有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踊起而成波澜也。”
  《列仙传》:“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为黄帝陶正。有异人通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故谓之曰宁封子焉。”
  《遁甲开山图》:“绛北有阳石山,有神龙池,黄帝遣云阳先生养龙于此。帝王历代养龙之处,因有水旱,不时祀池请雨。”
  《论衡》:“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以御凶魅,有形故以食虎。”
  《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易林》:‘黄帝出游,驾龙乘凤,东上太山,南游齐鲁。”
  二、铸鼎与化升
  《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鼎录》:“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中如十石甕,象龙腾云,百神兽满其中。”
  《一统志》:“河南阌乡县南二十五里有铸鼎原。”
  《古今注》:“世称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悉持龙须,龙须坠而生草曰龙须。”
  《史记·封禅书》:“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汉武帝)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其来年冬……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皇览》:“好道者言黄帝乘龙升云登朝霞,上至列阁倒影,经过天官。”
  《通鉴外纪》:“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博物志》,“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率诸侯以朝之。”
  《路史·疏仡纪·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能重,能*能行,存亡是谂,吉凶可知。武豹百物为之眂火参炉。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其臣左彻感思,取衣冠几杖而庙像之,率诸侯而朝焉。” 
  《纪年》:“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沛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
  《剑经》:“黄帝铸鼎以疾崩,葬桥山。后五百年山崩,空室无尸,惟存宝剑赤舄。”
  《列仙传》:“黄帝自择亡日,至七十日亡。七十日还葬于桥山。”
  《帝王世纪》:“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
  《图书集成》五四六:“中部县黄帝庙,在城东三里。旧在桥山之西,宋开宝中移建于此。元至正中,平章王九皋重修。明三岁,遣官大祭,役一州三县之人,以时修葺。”
  《史记·封禅书》:“高祖……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
  《汉武故事》:“元封元年,帝北巡还,祭黄帝冢桥山。”  
  《史记·封禅书》:上(汉武帝) “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
  三、陵 墓
  甲、言在陕西者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
  《尔雅》:“山锐而高曰桥。”
  《史记·集解》: “《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史记·索隐》: “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
  《史记·正义》: “《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风土记》:“阳州所有黄帝陵,在子午山上。”
  《路史·疏仡纪·黄帝》:“葬上郡阳周之桥山。”
  《图书集成》五四八:“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
  《图书集成》五四八:“中部县有挂甲柏,在轩辕庙。黄帝既灭蚩尤,归而挂甲其上,至今树皮每尺许有排痕密布,彷佛钻甲状。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老干细枝,痕迹皆一,为古今奇景。”
  《图书集成》五四九:“中部县上古桥陵在城北山上。世传轩辕黄帝铸鼎成,乘龙升天,其臣取衣冠葬于此。”
  《图书集成》五四二:“中部县龙首山,在城东十五里,即黄帝龙驭之首山。”
  《图书集成》五四二:“中部县凤岭,在城西郭外,世传轩辕戳嶰谷竹成律吕,凤鸣于此。”
  《陕西通志·陵墓》二:“桥山在中部县东北二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
  《陕西新省志》云:“桥陵在城北二里桥山上。山形如桥,故名桥山。陵曰桥陵,沮水环之,黄帝葬衣冠之所。详前通志。”原案云:浙江程寿筠筱亭,前知中部县,以桥陵为圣迹,恐渐倾没,将桥陵八景一一摄影,装潢成册。
  (一)古碑,中书“桥山龙驭”四大字,旁题“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某书”,八景之一。大殿左角圯,殿门额题“德隆邃古”四字。柏柯横斜殿瓦上,如鸾翥,如凤翔,如神虬,自天飞下,而藏其尾。
  (二)大神龛,黄帝冕旒中坐,二侍者分立龛内。龛外四宰臣执笏立,二老二少。
  (三)一碑露立群柏中,隶书“汉武仙室”四字。
  (四)柏侧一亭中竖大石碑,隶书“古轩辕黄帝桥陵”七字,题陕西巡抚毕沅谨书二十余字,左题“大清乾隆岁次丙申知中部县事董廷楷立石”十八字。碑左一小碑,亦书“桥山龙驭”四字。
  (五)两柏间一庑,中列碑无数,殆历代褒崇祭享时所立者。
  (六)居前一碑,背负巨石,石旁大柏一,碑题“轩辕庙四千年古柏”八字,旁题程君名衔。
  (七)群小柏中一巨柏,较前柏微小,题字同。
  (八)庑侧一巨柏,不甚高而浓阴郁郁,其上书“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树”。隶书末题曰:“桥陵八景,载在志乘,恐日就湮没,爰逐景撮影,隶书刊石,以资保存。”此三十一字,盖程君所书也。
  乙、言在河北者
  《魏书·太宗纪》:神瑞二年六月“壬申,幸涿鹿登桥上,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皇帝庙”。泰常七年九月“辛酉,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
  《魏书·世祖纪》:神*(上鹿下加)元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
  《畿辅志》:“轩辕陵在平谷县东北十五里渔子山下。”
  丙、言在山东者
  《一统志》:“轩辕寿陵在曲阜县东北二里。”
  《广舆记》:“轩辕寿陵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
  丁、言在河南者
  《历代陵寝备考》:“《外纪》:‘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一统志》:‘河南阌乡县南二十五里有铸鼎原。’按首山在今河南许州襄城县西五里。《史记》曰:‘天下名山有八,而三在夷狄,五在中国,皆黄帝尝游,首山其一焉。’”
  《阌乡志》:“轩辕陵在县南十五里。”
  《日下旧闻补遗》:“轩辕陵在桥山,载记所同。然桥山非一,上郡妫州皆有之……郭景纯注《山经》云:‘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经》往往复见,盖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至于殂亡,四海无思不哀,故绝域殊俗之人,闻天子崩,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景纯之论,可谓善言古者矣。”
  四、后人赞颂
  黄帝赞 曹植
  少典之子,神明圣咨。
  土德承火,赤帝是灭。
  服牛乘马,衣裳是制。
  氏云名官,功冠五列。
  黄帝赞 曹毗
  轩辕应元期,功能总百神。
  体炼百灵妙,气含云露津。
  掺石曾城岫,铸鼎荆山滨。
  豁焉天扉辟,飘然跨腾鳞。
  仪辔洒长风,褰裳蹑紫宸。
  黄帝赞 挚虞
  黄帝在位,实号轩辕。
  车以行陆,舟以济川。
  弧矢之利,弭难消患。
  垂衣而治,万国乂安。
  黄帝见广成子画赞 庾信
  治身紫府,问政青邱。
  龙胡鼎波,丹灶珠流。
  疏云如雨,落水先秋。
  至道须极,长生可求。
  ——上见《历代陵寝备考》
  子午岭 刘倬
  南北亘长岭,纵横列万山。
  桥陵今古在,驰道有无间。
  地拆庆延迥,源分漆沮潺。
  秦皇开凿后,塞上几人还。
  ——上见《陕西通志·艺文》》十二
  桥山陵古柏赋 刘尔*(左忄右举)
  维上郡之列域兮,山崱屶以多奇。耸子午以衍灵兮,历双钟而分支。合三川以右潆兮,凤凰高峙于西陂。揖衙岭而忽止兮,诸峰环卫而共之。王气郁郁万年兮,相传轩帝衣冠藏于斯。周穆驭八骏登太行兮,越汉武祈仙而立祠。
  乃筑台榭,爰作宫宅。周亿丈之城,植千种之柏,山丰土厚,祥萃地脉。时有云气以布濩,挹朔风而沾雨露之泽。闰魏晋与五代,奄唐宋以为晨夕。经岁历祀,瑞霭氤氲。高者参天,低亦拂云。干亭亭以直上,枝丝丝而旋纹。叶丛蔚而攒秀,气苾苾兮吐芬。
  非烟非雾,亦青亦苍。黛横半岭,绿堆高岗。萑苇疑凝素于千顷,藻蘋似涵碧于汪洋。经回风而翻黯,色屡变而复黄。俯圣人之幽宫,翳森排于鼎湖之旁。傲四时而常贞,曾不畏雪霰与冰霜。
  当夫青阳布令,勾芒鞭春。木欣欣以就荣,草芊芊兮向新。旭日始旦,士女缤纷。骚人墨客,公子王孙。携酒榼以登高,或藉草以作茵。踏树影之参差,灼百寻之龙鳞。醉飘飘而若仙,拾翠色以修真。
  既而溽暑炎蒸,火云四吐,山川焞焞,热欲焦土。厚阴叠覆,如坐广宇。凉飔生寒,恍闻风雨。夜既沉而淹留,划长啸而起舞。
  若夫梧桐惊落于一叶,霜林点缀夫秋容。桂影婆娑,皓魄当空。周匝密布,四望皆同。山高月小,滚滚水中。练曳龙首之口,珠耀水晶之宫。问天柱之远近,信广寒之可通。
  至若北风觱发,彤云欲雪,天地一抹,人迹断绝。枯枝秃干,六花凝结。如虎豹蹲,如冰柱折。尔乃扫雪石,和玉屑,流脂可煮,爽气堪挈。俨问道于崆峒,叩广成以秘诀。
  乱日昆仑,西来奠桥陵兮:二流环合,漆沮澄兮轩皇之藏风气凝兮。龙髯莫攀,邈独留此佳城兮;翠柏烟含,时有仙人飞腾兮。青青者叶,应圣人生兮:天开有道,翊我皇清兮。和气嘉祥,色葱葱其滋荣兮;万国享王,销戈兵兮。卜年卜世,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兮。
  桥山 李梦阳
  黄帝骑龙事杳茫,桥山未必葬冠裳。
  内经泄秘无天地,律吕通神有凤凰。
  创见文明归制度,要知垂拱变洪荒。
  汉皇巡视西游日,万有八千空路长。
  桥山 杨兆
  桥山之上有轩辕,寂寞松楸剑履存。
  高冢旧余天子气,诸峰还让丈人尊。
  青山雉尾当时事,白月龙髯何处屯。
  犹似垂裳望仙侣,千官扈从隔昆仑。
  桥山 王正
  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
  万国有臣空恋慕,九重无路许追攀。
  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
  终古风云劳拥护,神光尝射斗牛间。
  桥山祈仙台 张三丰
  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桕烟含玉器轻。
  裒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
  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
  次三丰韵 胡 濙尚书
  览景来登轩帝陵,羽衣风驾骨毛轻。
  桥山彻顶高耸翠,沮水缠腰中部青。
  万壑烟云笼玉冢,九天秋色映龙城。
  道人看罢三丰句,醉里挥毫壁上明。
  桥 山 叶映榴
  大荒浮黄云,众山失故黛。
  划然川原开,苍翠杂烟霭。
  居人为予言,桥陵在其内,
  下车拂征尘,屏息虔再拜。
  古柏参青霄,树叶如偃盖。
  黄帝未仙时,此树乃先在。
  其余二千株,环陵而向背。
  陵庙与树连,云气时叆叆。
  沮水流其中,触石发清籁。
  怀古有余情,瞻眺得大概。
  当年神圣兴,制作史具载。
  采铜首山巅,铸鼎荆山界。
  鼎成龙下迎,其说近迂怪。
  左彻不及从,抱弓致忠爱。
  凿山葬衣冠,庙祀崇百代。
  且战且学仙,汉武发深慨。
  至今祈仙台,芳草尚晻蔼。
  候神幸纵山,采药遍海外。
  封禅何纷纷,徒为公孙卖。
  予意帝至尊,不幸亦何害。
  缅彼垂裳年,古今共嘉赖。
  不死今有冢,此言良大快。
  惟有柏长生,风雨勿能坏。
  轩辕柏 刘尔怡
  辕轩庙前挂甲柏,霜根铁节坚如石。
  老干挺直五十围,枝叶密排三千尺。
  功开浑沌先天地,造物合当存爱惜。
  南接华岳通云气,风来呼吸连太白。 (太白,山名)
  飘渺三丰竟若何,此树到今尚矍铄。 (三丰题诗壁上)
  传记莫考栽植年,鸟飞兔走青漠漠。
  孤高自是神工力,盘踞似得巨虚托。 
  我今再拜揖仙翁,茹叶掇英可飞空。
  九天若见骑龙人,道我还丹更御风。
  和张三丰 薛柱斗
  衣冠葬处号桥陵,九转丹成四海轻。
  古柏森森金杖合,林风飒飒玉璈清。
  由来帝道通仙道,果是佳城即化城。
  何日归田容一遇,执经桥畔向真明。
  皇陵古柏 牛光斗
  轩帝登天去,陵高耸柏林。
  风声同鹤唳,日影带虚阴。
  叶拂晴宵翠,根盘石窦深。
  仙踪应在此,踏葛一相寻。
  桥陵怀古 蓝 熏
  渐远结绳治,肇开制作源。
  经纶垂百代,皇古尊轩辕。
  轩辕伟烈保安留,涿鹿山前破蚩尤。
  武功一耀干戈戢,文教覃敷海宇柔。
  銮舆西狩御西土,宫阙巍巍崇九五。
  一自龙驭远归天,桥陵玉冢至今传。
  望望桥陵今古在,为说乘龙近迂怪。
  还将乌号托遗弓,何事汉人乃附会。
  和张三丰 张凤*(左羽右包)
  高顶巍然黄帝陵,衣冠寂寞墓烟轻。
  桥山耸峻千年峙,沮水潆洄万载清。
  乌号当时传盛事,龙髯此日见佳城。
  祈仙台畔留仙句,今古惟余夜月明。
  九日同杨退庵中丞公、张子吉孝廉、赵秋水、刘敬公文学登晋废藩台阁有怀桥山沮水
  荒郊秋色草萧萧,此日乡心倍寂寥。
  落帽正愁华发短,登高且喜故人招。
  晋王宫阙寒烟迥,秦国关河客路遥。  
  极目桥山沮水畔,好将归去伴渔樵。
  和张三丰 张凤翀
  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
  龙盘万代开王会,凤历千秋肇大清。
  地葬衣冠留胜迹,天生山水卫佳城。
  祈仙汉武今何在?炳炳日星昼夜明。
  登桥山
  高陟桥山上,关河万里长。
  沮流声浩浩,相干色苍苍。
  红日竿头进,青虚足下藏。
  轩辕龙驭古,百代景冠裳。
  谒轩辕庙 李 暄邑侯
  万里涉江汉,分符入河而。
  黄帝衣冠地,其说至今迷。
  有无神仙侣,层台自虚齐。
  制作开万古,洪荒事有稽。
  唐虞与三代,先天奠蒸黎。
  六相佐鸿烈,礼乐赞百揆。
  鼎成龙垂髯,荒忽不必泥。
  圣人自穆穆,何劳青云梯。
  閟宫肃万象,柏林郁惨凄。
  一时君臣际,巍焕高难跻。
  禹功后世赖,空尔告元圭。
  和张三丰谒桥陵韵
  城北山头黄帝陵,万峰环抱晚烟轻。
  鼎湖不断乌号泪,龙髯空余古柏青。
  绮殿依然留诗句,琼台何处觅霞城。
  道人曾说亲相向,羽化云腾未易明。
  (老君庵道人为三丰买瓜亲见题诗笔上)
  登桥山
  行随竹马入秦关,东望桥山霄汉间。
  龙去九天扶日月,龙归玉冢覆河山。
  仙台百尺堪登眺,古柏千寻足解颜。
  我欲乘风凌帝阙,访寻仙侣不知还。
  谒桥山黄帝庙 艾若兰
  轩辕飞升不计年,桥山明月夜空悬。
  瑶台寂寞生春草,玉冢荒凉笼暮烟。
  人文代换江河逝,庙貌更新俎豆鲜。
  述却衣冠无觅处,千秋得拜衮衣前。
  桥山 李暄
  人在先天混沌初,从中一辟道无余。
  似闻风雨龙当下,想见洪濛气可嘘。
  挂甲去来酣涿鹿,迎仙曾否幻蘧庐。
  多年留得山头树,冉冉乘言气可徂。
  又
  乘龙天上事多奇,荒史由来未可訾。
  黯淡千年松柏在,森阴一道鬼神为。
  莫言铸鼎公孙幻,尚击迎仙脱屣思。
  不是郊雍能见帝,于今安得奉明词。
  桥山夜月 韩规
  皎皎中宵挂玉盘,万里碧天丛桂寒。
  何当结屋最高处,漫挹清光俯翠峦。
  桥山 范 璐宜君令
  万物了鸿濛,双函适子丑。 
  至人自神灵,创家如父母。
  此事可不没,上天于何有。
  六龙御帝符,控握终在手。
  垂髯复谁命,而乃供奔走。
  小臣岂愚惑,攀号徒某某。
  蜕尽古今人,既葬必非寿。
  莫言是衣冠,草木当速朽。
  胡为峙华巅,得藉神仙口。
  又
  虬柏青铜姿,风敲四时响。
  肃然恭敬生,首出群生上。
  山以古则灵,道由天不往。
  迎仙谁有台,云伺失意想。
  蚩尤闻有星,云何照苍莽。
  挂甲树成翁,长揖呼老丈。
  谒陵偶成 李如玉
  奕奕桥山接太空,重重松柏起秋风。
  不因神圣开天统,尧舜何由允执中。
  谒轩辕帝陵 上党李维藩
  桥山南下沮河过,古柏苍苍枕碧波。
  华胥梦还冠服盛,赤龙飞去鼎炉多。
  九天仙侣朝金阙,万代子孙响玉珂。
  帝德不同天地老,*(左亻右宁)看山海变桑禾。
  次三丰元韵
  秦川北斗有桥陵,沮水星环剑气轻。
  日月光同文物盛,乾坤氛逐武戈清。
  龙飞玉露寒苍柏,鼎铸金波满赤城。
  可惜汉家雄略主,不将帝德望昆明。
  谒轩辕陵庙 吴琳芳
  弹拂衣冠谒帝茔,环山松柏尚青青。
  德参上下无多剩,气奠关河万载宁。
  残碣积苔词韵古,华廊挂甲木痕腥。
  仰瞻汉武祈仙处,落日迢迢冷露零。
  前题 范俊
  鼎湖龙去已多年,长有风云护几筵。
  万古衣冠藏落照,四山松柏绕苍烟。
  功开天地鸿濛后,道在唐虞揖让前。
  当日攀髯臣子泪,惟余寒涧响流泉。
  祀轩辕陵恭纪 钟衡
  乌号弓堕旧山川,盛代明禋肃豆笾。
  何处衣冠留上古,此时垂拱想当年。
  龙车渺渺迎仙夜,虬柏森森挂甲烟。
  千载神光严对越,祥云缭绕帝宫前。
  从祀和前韵 杨必名
  玉殿环潆玉带川,清卿主鬯荐嘉笾。
  擒蚩勋峻符今代,告庙功成似昔年。
  挂甲高临仙树月,乘龙遥拂宝城烟。
  喜逢祀事勤王事,对越真同黼座前。
  祀桥陵恭纪三章 长白世臣
  盛朝崇祀典,奉敕谒桥陵。
  庙貌常巍焕,神灵自式凭。
  法垂尊帝制,仙驭想龙升。
  俨若冠裳在,肃雍将祗承。
  峰绕桥沮山水清,帝陵巍峻柏青青。
  漫言当日龙升去,犹对冠裳荐血牲。
  古柏森森不记春,陵宫犹自享明禋。
  轩陵制起功尚在,常使余波惠子民。
  道经桥陵恭谒赋得近体二首 武之亨学使
  帝昔骑龙去九天,攀髯翘首鼎湖边。
  辟开草昧人间世,惆怅云乡亿万年。
  石漱沮流清夜响,月临瑶阙翠微妍。
  遗弓欲觅虚无里,山水高深总漠然。
  輶辕载牵马骎骎,邦手天颜异代心。
  象物图形如魅伏,撑风留雨听龙吟。
  川原未觉洪荒邈,草木凭销岁月沉。
  肃肃霜草经远道,云踪去住未堪寻。
  桥山夜月 丁瀚邑侯
  雨洗山偏净,风吹月未阑。
  光分千里碧,影落一池寒。
  祇向云中觅,谁从水底看。
  高崖非采石,醉后捉为难。
  ——上见《中部县志》
  登黄帝陵绝句 邱逄甲
  □□□□□□□,□□□□□□□。
  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
  按:邱字仙根,台湾人,为台湾独立时领袖之一。甲午后内渡,寄居粤之镇平。其游陕谒陵,约在清光绪年间,前诗载邱集《冷云海日楼诗钞》。 于右任
  桥陵在中部县,为黄帝衣冠琢,洛水萦回至山下,山西峙而东向,环山小柏无数,苍翠深郁,数十里外望见之。陵碑曰“古轩辕黄帝桥陵”。有碑亭,刻石曰“桥山龙驭”。有庙,庙中有黄帝象。余于民国七年与王子元谒陵遇雨,有诗录(左):
  皇祖威灵我欲攀,西征间道礼桥山。
  弥天风雨伤今日,垂老仓皇过此间。
  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
  干霄古柏摩挲遍,挂甲何人亦等闲。
  庙前有挂甲柏,土人相传为汉武帝挂甲所致,故当日此句系依为汉武帝挂甲而作。今按《图书集成》以为黄帝挂甲,姑依旧作未改。
  右任附记
  祭黄帝桥陵
  (明洪武四年——《陕西通志·艺文》十一)
  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朕生后世,为民于莫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蒸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将遣官奠祀修圣。圣灵不昧,其鉴纳焉。
  祭告桥陵文
  (清顺治八年四月初七日——《陕西通志·艺文》一)
  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功德载籍,炳若日星。明禋大典,亟宜肇隆。敬遣专官,代将牲帛,其鉴享。
  祭 告 文
  (清康熙元年——《中部县志》)
  帝王继天立极,功德并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天眷命,绍缵丕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禋大典,亟宜肇修。敬遣专官,代将牲帛,爰昭启荐之忱,聿备钦崇之礼。伏维恪歆,尚其鉴享。
  祭告桥陵文
  (清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陕西通志·艺文》一)
  自古帝王受天明命,御历膺图。时代虽殊,而继治同道,先后一揆。朕承眷佑,临制万方,稽古礼文,肃修祀事。兹以皇祖妣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专官,代将牲帛,虔修禋祀之典,用抒景行之忧。仰冀明灵,兹鉴诚悃。
  祭桥陵文
  (清康熙四十二年五月——《陕西通志艺文》一)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出震承乾,莫不道洽寰区,仁周遐迩。朕钦承丕绪,抚驭兆民,思致时雍常殷,惕励历兹,四十余载。今岁适届五旬,宵旰兢兢,无敢暇逸。渐致民生康阜,世运升平。顷因黄淮告成,亲行巡历,再授方略,善后是期。睹民志之欢欣,滋朕心之轸恤,遄回銮驭,大沛恩膏,用遣专官,敬修祀典,冀默赞郅隆之治,益弘仁寿之休。尚鉴精忱,俯垂昭格。
  祭 告 文
  (清雍正元年——《中部县志》)
  自古帝王继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民,仁周宇内。惟我皇考峻德鸿勋,媲美千古,显谟承烈,垂裕后昆。朕以渺躬缵膺大宝,当兹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仪。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偏洽乎寰区,厚德常敷于率土。尚其歆格,鉴此精诚。
  祭 告 文
  (清乾隆四十五年——《中部县志》)
  惟帝体元赞化,建极绥猷,泽被生民,勋垂奕世。简编明备,累朝之治法相传;弓剑留藏,千载之英灵如在。兹以朕七旬展庆,九有腾欢,懋举崇仪,特申昭告,缅当日之历图受篆,每深景仰之忱,抚此时之集嘏凝禧,弥切祗寅之念,冀佑郅隆之运,永贻仁寿之庥。式荐精禋,惟祈鉴格。
  祭 告 文
  (清嘉庆五年——《中部县志》)
  自古帝王受篆膺图,乘时御宇,罔不宪天立极,宥密单心。故能泽洽万方,德昭百世。朕承鸿典,景仰前徽。兹以嘉庆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恭奉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光学、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主配享圜邱,礼成,特遣专官虔申昭祀,惟冀孚佑皞熙之运,益昭安阜之风。鉴此精格,尚其歆格。
  黄帝庙碑序 李昉
  (《陕西通志·艺文》九)
  天下暴乱,圣人用干戈而靖之;天下宁静,圣人用道德而化之。昔有蚩尤肆残毒,孰能去焉?涿鹿有氛祲,孰能平焉?黄帝所以镇神威而大定也。云官纪符瑞,孰能享焉?土德成运数,孰能兴焉?黄帝所以神明德而致太平也。披史册览五帝之旧纪,阅经籍稽百王之大典;以治世之法为师范,以严祀之礼立教化,大宋阐统之十有三祀,开宝纪号之五载;彝伦攸叙,万国咸宁;西踰卭僰之乡,东极神枢之地,北穷绝塞,南极丹崖,靡不沐皇风而被德教。万里之斥堠无虞,四方之风雨咸若;文武并用,农战交修;师旅无六月之征,仓庾备九年之蓄;途歌里唱,远颂近谣矣。惟我皇帝陛下,握乾符,受天命,为亿兆之主,居九重之尊;静则端拱凝旒,来八方之琛赆;动则灵旗萃辂,荡六合之妖孽;圜丘展礼,天地享其至诚;万物效灵,人神协其佳瑞;所谓登三皇而迈五帝也。一日御便殿,顾谓辅臣曰:“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生民者,宜加崇奉,岂可庙貌堕而享祀寂寞乎?”当命有司遍加兴葺。辅臣承命,拜称万岁。即日颁旨,洋洋德音,无翼而飞域中矣。今坊州黄帝即其一也。本郡守土臣,以厥功告毕,列状求文,诏以掌纶之臣坊,俾文之以琬琰,用纪其修建之迹。臣坊谨摭旧史而飏言曰:“昔者炎帝道衰,诸侯来制,惟力是特,伊民何依。黄帝于是神聪明之德,振威武之气。雕虎一啸,猛暴不觉震惊;神龙未起,陆梁先知悚惧。始以兵法治其乱,次以帝道柔其心,寰海尘飞,一朝尽息,修德振旅,劝农务穑。登沅湘而逐薰鬻,无远不验,举风后而用力牧,惟贤是试。少吴颛顼嗣其瑞云之德而宇宙清,唐虞尧舜法其垂衣之道而域中化。天生斯民,树之司牧。为司牧者,能以皇帝修身理国之道,以御今之世,而生灵不登仁寿之域者,未之有也。天有历数,锺我皇朝;考求参订,徵祀事于前文,芷藻蘋蘩,荐时羞于广殿。羽卫似巡于东海,神兵如战于阪泉。尚凭德于威灵,永垂休于黎献。虔遵睿旨,谨序。
  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 刘尔*(左忄右举)
  万物果无始乎?天生人何为也!万物能忘其始乎?人祀圣人何为也!圣人群祀于人乎?首出御世皆圣人也!惟创始者尊于世,三皇以及羲轩皆有功于天地之始也。唯定制度者切于民,予于是知黄帝之功在万世,为凡有血气者之永思不忘也。昔者穴居野处,帝始作宫室。昔者污樽杯饮,帝始制器用。昔者结绳而治,帝始有书契文宇。而且命大挠作甲子,伶伦造律吕。兴衣裳之制,习干戈之用,利赖至今者,固其功也。夫功者切乎民者也。民享其功,思其所从来,而庙者兴矣。中部有黄帝庙,盖黄帝葬桥山,因其地而祠之,礼也。创于汉,至宋而益饬,历元明迄今,岁春秋有司黝垩严祀事。三岁则天子命官匦帛载御祝持节来,太守先期役一州三邑之人,撤朽剜蚀,植欹筑颓。工告成功,然后太守率鄜刺史及洛中宜三令,届时而斋宿焉。而天子践位初,则又特遣大臣祭以告始,以故庙制视古来帝王庙独宏敞,且实枚焉。顺治辛卯,先帝亲政,宗伯王公觉斯以帝命肇祀于庙,今十有七年矣。岁久祀缺,庙遂颓败。迩抚都御史贾公恻然弗自宁也,以檄河西副宪,副宪鲍公亲诣庙谒览焉。而叹曰:“事孰有急于此者乎?乃兹颓焉弗修也!”于是下令庀材程工。太守王公则曰:“是不可重劳民。”乃捐俸资之。而司李刘公谓予曰:“事集于人,功成于众,子何言之?”予曰:“功崇者世,泽永者思。今孰不居尔宫室,利尔器用,习尔文书,而律历而衣裳,此世者之道。而思之永者也,则谁不思饬厥祠!”矧是役也,宪司身其事,太守与公尝董率之。夫上所令下奉唯谨也,上所为下弗力恤也。彼文武将吏,有事于延之封域者,原集其资以襄厥事,亦义所不得辞也。诗曰:“敬恭明神。”按祀典废厥祠祝不举者不敬,不敬者削以地。《礼》:诸侯祀封内山川,及古帝王。陕以西,岳曰华,镇曰吴,古帝王自周文武以下,祀各以其地。黄帝之祀,惟上郡封内,则属兹庶执事,可不敬成事欤?且人未有不念其所自始者。考氏族谱世系,多出自黄帝。肃尔宫庙,又人本乎祖之义也。倘人不力爱、众弗赀、吝群相与以有成,则不惟有以仰副诸公敬共明神之意,而他日者,天子修废典,举三岁大祭秩宗来,降禋事仰瞻閟洫,不且大有光于朝廷哉!惟庶执事勉之!”
  

黄帝功德纪/于右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03

您是第 位访客!